家有聽損長輩看過來>>>選購合適助聽器的3大重點

作者 愛長照編輯團隊
文/YEN YEN
很多人對於聽力退化的接受程度,遠遠不如視力退化。要說服長輩願意配戴助聽器真的是一大難題,而且即使配好了助聽器,也可能因為在意他人眼光以及習慣問題等等,最後又退回去原點。
 
其實助聽器的適應期,遠比眼鏡來的困難,也來得長。因為不只有生理適應上的問題,還有心理因素的影響。
 
就心理層面來說,有別於戴眼鏡的人口較多,且年齡層橫跨了各個世代,助聽器則多半是銀髮族配戴較多,所以很多老人家會覺得配戴助聽器「很明顯」,覺得一旦戴上助聽器就是承認「自己老了」,產生排斥感。所以挑選助聽器時,許多人都是希望「越不明顯越好」。除了挑選隱密、小巧的款式外,也會用頭髮或是帽子遮掩,反而讓助聽器的效果大打折扣,久了乾脆就「技巧性遺忘」。
在生理因素上,也因為助聽器的設計巧小,多數長輩手指不靈活,無法順利配戴就會失去耐心,或是因為耳朵流汗、潮濕,配戴助聽器易滑落或是造成過敏、耳道皮膚紅腫等問題。如果再加上長輩沒有定期清理耳道的習慣,長期下來也會影響助聽器的效果,種種因素都會降低長輩配戴的意願,進而認為助聽器沒有用、不好用就乾脆不用,讓助聽器無用武之地。
 
其實挑選助聽器有幾個注意事項,除了考量價格之外,也可以從使用需求方面來思考,更能減緩長輩的適應期。

1. 數位式助聽器可調整音量,音質細膩能減緩適應期不適  
以聲音傳導來分類,目前主要是「類比式」跟「數位式」助聽器較多,又以音質較為細膩的數位型助聽器,更容易讓長輩接受。數位型助聽器可透過聽力師控制電腦來解決擴音器音量大小的問題,也有多種處理器可消除雜音,甚至還可以設定藍芽功能來接聽電話。
 

2. 外型設計符合長輩美感,降低心理負擔更願意配戴
助聽器的設計可分為深耳道型、耳道型、耳內型跟耳掛型,其中耳掛型的體積最大,使用時會直接被看見,戴久了耳朵也會不舒服,所以不是多數患者的首選。
 
大部分的患者會選擇耳道型或是耳內型,這兩者的好處是體積小,配戴時不會太明顯,但因為是放在耳道或是耳內,體積小、電池也小,如果遇到沒電的時候,長輩自行更換不易,而且也不適合濕耳患者。所以在選購時,還是要考量長輩的想法跟適用性,才能鼓勵他們持續使用。

3. 配戴助聽器從居家生活開始使用
其實配戴助聽器就跟戴眼鏡一樣,初期使用時如果沒有好的配戴經驗,或是強迫自己習慣,就會隨著配戴次數減少而越難撐過適應期,最後就浪費了這個輔具可以提供的生活幫助。
 
要幫助長輩習慣助聽器應該循序漸進,尤其很多人都是在歷經一段「聽不清楚」的生活後,才開始配戴的情況下,建議可以從居家生活開始使用,循序漸進幫助長輩從安靜的環境開始「聽清楚」才不會造成反效果。


立即預約免費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