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聽器小學堂助聽器有哪些種類?BTE、RIC、CIC差在哪?一次解析給你 Posted on 2025 年 5 月 18 日2025 年 5 月 22 日 by 律徵 文章目錄 助聽器外型簡介 BTE(耳掛式助聽器):穩定、適用範圍廣 RIC(耳道接收器式):外觀輕巧、聲音自然 ITE / ITC / CIC / IIC:耳道式助聽器 助聽器種類比較表 當身旁親人朋友開始出現聽力退化的情況,尋找適合的助聽器就是改善生活品質的重要一步。不過市面上的助聽器款式琳瑯滿目,從耳掛式、耳道式到近乎隱形的微型機種,讓人一時之間搞不清楚哪一種最適合自己。 本文將由淺入深,幫你快速掌握助聽器的外型種類、功能差異,讓你選得安心、戴得舒適! 助聽器外型簡介 助聽器的外觀設計,通常根據佩戴方式與裝置位置區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: 1. BTE 耳掛式助聽器(Behind-The-Ear) BTE 是最常見的助聽器樣式之一,主機掛在耳朵後方,聲音經由導管傳入耳道。外型明顯、操作簡單,適合聽力範圍較廣的使用者,尤其是老人家或兒童。 2. RIC 耳道接收器式助聽器(Receiver-In-Canal) RIC 外觀與 BTE 類似,不同的是聲音接收器(receiver)設置在耳道中,讓機體本身更小、更輕巧,音質更自然。近年來非常受中度聽損者青睞。 3. 耳道式助聽器:ITE / ITC / CIC / IIC 這類助聽器直接配戴在耳朵內部,根據深入耳道的程度分為數種: ITE(In-The-Ear)耳內型:填滿整個耳殼,操作簡單,適合中高齡使用者。 ITC(In-The-Canal)耳道型:機身較小,部分隱藏於耳道中,兼具美觀與功能。 CIC(Completely-In-Canal)完全耳道型:幾乎完全藏在耳道內,隱蔽性高,適合輕中度聽損者。 IIC(Invisible-In-Canal)深耳道型:最隱形的選擇,佩戴時幾乎看不見,但受限於體積,功能與續航力較有限。 除了 BTE、RIC、以及各類耳道式助聽器,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設計更貼近日常配戴需求的「非傳統型」輔聽裝置,強調外型時尚、功能直覺,但大多不具備醫療級驗配與個人化調音功能,較適合作為輔助性、情境式使用。例如: 脖掛型助聽器,結合藍牙耳機與智慧放大技術,外觀像運動型耳機,操作簡單,適合中重度聽損者在外出、看電視或聚會時短時配戴; 口袋型助聽器,將主機置於衣服口袋,透過導線連接耳機,放大效果強、操作簡單,特別適合重度聽損或手部靈活度不足的長者; 無線耳機型助聽器,外觀幾乎與真無線藍牙耳機相同,適合輕度聽損者或對傳統助聽器外觀較排斥者。 》延伸閱讀2025助聽器推薦|耳掛、耳內、耳道、脖掛、口袋型助聽器怎麼挑? https://www.mimitakara.com.tw/appearance_2504/ BTE(耳掛式助聽器):穩定、適用範圍廣 BTE(Behind-The-Ear)耳掛式助聽器,是目前市面上最穩定且應用最廣泛的助聽器類型之一。外型為彎月狀,穩穩掛在耳朵後方,並透過透明音管將聲音傳導到耳內的耳模或耳塞中。這種設計讓助聽器本體擁有較大的空間,可以容納高功率放大器與大容量電池,因此能提供更強的音量輸出,對於中至極重度聽力損失者來說尤其適合。 BTE 助聽器的優勢: 音量輸出強大:適用範圍從輕度到極重度聽損,提供穩定且充足的放大效果。 操作簡單:機體與按鍵體積較大,便於長輩操作、更換電池或調整音量。 穩定不易回饋:麥克風與喇叭距離較遠,降低回饋音(尖銳哨聲)產生的機率。 功能豐富:可內建方向性麥克風、電話線圈(T-Coil)、直接音源輸入(DAI)等,尤其適合需要使用調頻教學輔具的兒童配戴。 不需完全訂製:與耳模搭配即可使用,不必像耳內型一樣每次都需客製外殼。 適合族群: 聽力損失程度中重度以上者 長輩或手部靈活度較低者 兒童(耳道尚未發育完全者) 慢性中耳炎或耳道易感染者(避免耳內型機器受潮損壞) 小提醒: 儘管 BTE 助聽器功能強大、配戴穩定,但因為機體明顯掛在耳後,外觀較為顯眼,對於重視隱蔽性的使用者來說,可能需要時間適應。 耳掛型助聽器(BTE) RIC(耳道接收器式):外觀輕巧、聲音自然 RIC(Receiver-In-Canal)耳道接收器式助聽器,又稱外接喇叭迷你耳掛型,是近年相當受歡迎的助聽器款式。它與 BTE 耳掛型結構相似,助聽器主機依然掛在耳後,但最大的不同在於:喇叭(接收器)並非內建於主機,而是獨立放置在耳道內,並以一條細電線連接至機體。 RIC 助聽器的優勢: 外型迷你、不易被察覺:主機輕薄、掛耳簡潔,線材細緻不顯眼,外觀極具隱密性。 聲音自然通透:搭配開放式耳塞,讓使用者在聽到環境聲的同時,也能清楚聽見自己的聲音,減少「悶塞感」。 彈性適用不同聽力損失程度:從輕度到嚴重聽損者皆可使用,僅需更換不同輸出強度的接收器(喇叭)。 回饋音發生率低:喇叭與麥克風距離遠,有效降低刺耳哨聲產生機率。 音質細緻清晰:接收器位置接近耳膜,提升聲音傳導效率與真實感。 適合族群: 輕度至嚴重聽損者 追求外觀美觀、佩戴舒適的人 希望聲音自然、不悶塞的使用者 初次配戴助聽器者(接受度較高) 小提醒: 儘管 RIC 助聽器在外觀與音質上表現出色,但由於體積較小、按鍵精細,對於手部靈活度不佳或視力不佳的長輩來說,操作上可能稍顯困難。此外,放置在耳道內的接收器容易被耳垢堵塞或受潮損壞,需定期清潔與維護。 ITE / ITC / CIC / IIC:耳道式助聽器 耳道式助聽器泛指所有配戴於耳道內或耳殼內的助聽器款式,包含 ITE(耳內型)、ITC(耳道型)、CIC(完全耳道型)以及 IIC(深耳道型)。這些款式多為量身訂製,外觀與耳道緊密貼合,不僅佩戴舒適,也兼具高隱蔽性與自然音質表現,是外觀在意族群的最佳選擇。 ITE(耳內型):實用與美觀的平衡款 ITE 助聽器位於耳殼內,外殼根據使用者耳形量身打造,貼合度高。體積雖不及其他耳道款式小巧,但空間足夠容納較多功能與較大電池,續航力與操作性相對優秀。 耳內型助聽器(ITE) ITC(耳道型):隱蔽性與功能性的雙全選擇 ITC 助聽器置於外耳下半部,比 ITE 更深入耳道,但仍保留適當體積,可安裝方向性麥克風、音量調整鍵等功能,也比 CIC 更易操作。 CIC(完全耳道型):幾近隱形的時尚選擇 CIC 助聽器深入耳道內部,機身迷你,配戴後僅有透明拉線或小手把露出,幾乎不易被察覺。適合外觀在意、初次配戴助聽器者。 IIC(深耳道型):隱形極致,真正的「無感」配戴 IIC 是所有助聽器中最小型、最隱蔽的一款,完全隱藏於耳道深處,從正面幾乎看不到,極具隱私性與時尚感,適合極度在意外觀者。 助聽器種類比較表 類型 BTE耳掛型 RIC耳道接收 ITE耳內型 配戴位置 耳背後 耳背+耳道 耳殻內 優點 功能齊全、功率大、穩定性高 體積輕巧、聲音自然、適應範圍廣 客製貼耳、可搭配多種功能、電池續航佳 適用聽力程度 輕度至極重度 輕度至重度 輕度至中重度 操作便利性 ★★★★★ ★★★ ★★★★ 類型 ITC耳道型 CIC完全耳道型 IIC深耳道型 配戴位置 耳道入口 耳道內部 耳道深處 優點 外觀低調、基本功能齊全 幾乎隱形、自然聽感佳 最隱蔽、幾乎無感配戴 適用聽力程度 輕度至中度 輕度至中度 輕度至中度 操作便利性 ★★★ ★★ ★ 1. 先進行聽力檢查 找專業聽力師進行純音聽力檢查(PTA)與語音辨識評估。 確認是感音神經性、傳導性或混合型聽損,並評估損失程度(輕度 / 中度 / 重度 / 極重度)。 2. 根據聽損程度選擇機型 聽損程度 建議機型 輕度~中度 CIC、IIC、ITC、RIC、ITE 中重度 RIC、ITE、BTE 重度~極重度 BTE、部分高功率RIC 3. 依照生活需求挑選功能 常打電話/視訊:選有藍牙連線功能。 常看電視/聽講座:建議有無線串流/方向性麥克風功能。 活動量大:選擇防水防汗等級高、穩定性佳的機型。 重視音質自然感:可考慮RIC 或 CIC,聲音接近耳膜更自然。 4. 選擇適合操作習慣的樣式 若視力差、手指不靈活 → BTE 或 ITE 較容易操作 若追求隱形外觀 → IIC、CIC、ITC 隱蔽性佳 若需可更換喇叭、彈性調整 → RIC 系列彈性佳 5. 預算考量 助聽器價格差異大,依品牌與功能而定 基本款:1~3萬/耳 中階款:3~6萬/耳 高階智慧款:6萬以上/耳(含藍牙、雜訊抑制、AI模式) ※ 可向元健助聽器門市詢問試用、補助方案、延長保固服務等。 6. 試戴與專業評估最重要 每個人耳型與聽覺需求不同,建議至少試戴 1~2 週 優質聽力中心會提供專業建議與個別化調整 立即預約,請撥打0800-000-897 – 延伸閱讀 – 只給您最好的|耳寶助聽器線上商店 重點整理>2022最新助聽器推薦及價位介紹 第一次買助聽器?新手必讀的品牌推薦與選購重點 助聽器價格怎麼看?從萬元入門到高階款全面解析